明日之團專題:人才應用之馬太效應的逆襲
《新約·馬太福音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:一個國王在遠行前,交給3位僕人每人一錠銀子,並且吩咐他們用這銀子去做生意,等他回來時,再來見他。國王遠行回來後,第一個僕人說:「主人,我用你給我的一錠銀子,賺了10錠回來。」第二個僕人也跟著說: 「主人,我則是賺了5錠回來。」因此國王便分別給他們10座和5座城邑做為獎勵。最後一個僕人則是跟國王說: 「主人,我怕妳給我的這一錠銀子不見,因此把它好好藏了起來。」國王臉色凝重,命令第三個僕人將手上的那錠銀子給第一個僕人,並且嚴肅的說道: 「凡是少的,就連他所有的,也要奪過來;凡是多的,還要給他更多,叫他多多益善。」
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,羅伯特莫頓引用這段故事,提出「馬太效應」用以概括這一種社會現象: 「強者恆強,弱者恆弱」。反映在社會中,發展地區與尚未開發地區也常常呈現「發展趨異」的馬太效應,人才與資源都會流向發達地區,透過這樣不斷的循環,地區差異會越來越大。反映在經濟學理,即為貧者越貧,富者越富,贏家往往通吃的現象。但難道弱者沒能翻轉的可能嗎?只能看著有錢人持續生在良性循環,而自身深陷貧困陷阱中?其實不然,可別忘記故事中,每個人剛開始可是都擁有同樣的金錢的,但差別在於你的選擇,如何充分利用你現在所擁有的資源,把握每一次機會,或是選擇在原地踏步。在擁有優勢時,懂得趁勝追擊,累積並擴大資源;位於弱勢時,透過創新創意,將身邊有限的資源轉換成更有價值的產物,這便是「馬太效應」背後的另一個意涵。
透過「典範轉移」來扭轉馬太效應,尤其在科技業特別常見。舉例來說,汽車的發明,改變人們交通的習慣,推翻了鐵道公司累積的資源,電動車的誕生,又影響了世界對於交通工具的選擇。就像高鐵的興建,讓國內班機必須轉型,甚至被淘汰。iPhone的出現扭轉了原本的科技圈,創造一個新的生態,產生一個新的標準。這也就是所謂的「品牌資本」,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,會根據品牌知名度來決定市場份額,知名度越大,品牌價值越高,忠誠消費者越多,市場份額自然也越大;相反的,知名度小相對利潤就少,進而被淘汰。然而透過強化與創新品牌資本的核心價值「標準」和「技術」,讓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和品牌營銷系統的建構。就如同星巴克,透過建立一系列的標準,並且與合作者與投資人保持良好的關係與信任,維持企業價值觀和原則一致性,讓投資人願意投資,星巴克也能穩定成長,成為全球連鎖咖啡的代表企業。而Apple透過研發創新出最新的技術,奠定了科技龍頭的基礎,超越過去如日中天的微軟與IBM等公司。這些都是透過「典範轉移」強化「品牌資本」扭轉馬太效應的絕佳案例。
「積少成多」其實就是馬太效應所說累積資源後所造成的差異,是巨大且難以預料的。機遇固然重要,但在機會來臨前,做好準備更加重要。而弱勢的一方想要逆襲,不能只是抱怨或羨慕成功的人,更應該學習和效仿他們的特質與成功的經驗。思維與態度再加上百折不饒的努力,即使起跑點不一樣,照樣也可以後來居上,逆襲馬太效應。